名医摇篮
“十四五”时期,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要求,中山大学罗俊校长提出了医科要建设“名医摇篮”的发展定位,为医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
“名医摇篮”的发展定位对接了健康中国建设的国家战略,是贯彻落实*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的有力举措,也与中山大学双一流建设目标及“十二字”人才培养方针相统一,是追求卓越的中大品格的必然要求。“名医摇篮”目标的提出,为中大医科人才培养工作指引了方向。
为积极响应中山大学“名医摇篮”目标,中山三院组织摄制“名医摇篮”系列访谈短视频,邀请到中山三院的7位教授,以名医身份谈名医,再从医到育谈“名医摇篮”的打造,并落脚五十年中山三院应如何承接这一发展定位的具体落实。这3条视频中,几位教授以数十年从医阅历,以“中山医”之情怀在镜头前坦陈胸怀,畅谈中山医科今日辉煌和来日征程,也着实让我们见识中山大学名医的风采,让我们看到了“名医摇篮”的模样。从年到年,中山三院已经走过了50年。在半个世纪里,中山三院从“如同一张白纸”发展为“一体两翼、三城四院”的大型医院。而在这个过程中,一代代的三院人也在积极践行医学教育的传承和发展。今天这条《三院新使命》访谈视频,7位名医既是三院建设参与者,也是三院医学教育发展的见证者和推动者,他们以诚挚的语言,谈“名医摇篮”过去在三院的萌芽,谈新环境下、新目标下三院的新使命。作医院,中山三院承担了重要的医学教学任务。建院五十年来,中山三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学科群,并注重创新,培养出了许多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勇立潮头的医学人才。以德为先,帮助学生立大志,做健康中国践行者中山三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十九大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为指导,牢牢把握新时期发展的新方位、新格局、新时势,围绕学校“十二字”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三个面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为*育人、为国育才”这一目标,医院坚持以*建引领班团建设,年以来,成立多个学生*团支部,制定领导班子联系学生*支部工作制度,推动*建与业务双融合、双发展。级硕士研究生*支部开展“关爱老人,走进敬老院”活动通过讲*课、入院教育、毕业典礼及“我的老师”征文活动及举行抗疫精神分享会等品牌活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学习在抗疫斗争、医疗援助或在身边涌现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全面推进思*课程建设,传承三院精神暨:“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迎难而上、敢创奇迹的拼搏精神;医德至上、救死扶伤的大爱精神;不断攀登、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引导学生牢记从医初心,把爱国情、报国志融入到伟大奋斗中,立大志,做“健康中国”的践行者。年9月16日,中山三院举办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分享会名医为师,教导学生练真功,做医术精湛的传道者中山三院在广州、梅州、肇庆形成了“一体两翼、三城四院”的发展格局,多院区的布局为中山三院在粤港澳大湾区充分发挥医疗、教学等的作用开拓了崭新的战略空间;医院入选第医院建设单位,牵头建设委省共建国家神经区域医疗中心,肝病学科群体、脑病学科群、风湿免疫性疾病学科群、变态反应(过敏)学科群等蓬勃发展,13个专科被评为广东省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年10月25日,中山三院成立“精神与神经疾病研究中心”这些集传统优势学科和新型强势学科构建的大平台,是对接国家战略的落地平台,也是医学生和年轻医生练就医学真功的教学实践基地。这些平台涌现出了以余步云、李源、陈规划、古洁若、戎利民、邹小兵、李刚、高志良、郑荣琴等专家为代表的一批名医。以名医为师,为青年人锤炼过硬本领、不断成长成才提供了最肥沃的土壤。这些平台真正承担起了“名医摇篮”的作用。国内最早一批的风湿免疫学科创始人余步云教授已90高龄仍坚持出诊在此基础上,医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建立起“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教学体系,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三基三严”为抓手,科学设定分级分层教学师资队伍和课程体系,锻造高水平的“系列金课”,让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知识技能、病人照护、沟通合作、教学能力、终生学习等6大核心能力。医院建立了贯通本科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一体的教学督导机制,通过逐项梳理住院医师过程管理的各关键环节,依托住培管理系统平台开发独具特色的“链式”管理系统,实施“教-考分离”,医院住院医师培养质量稳居第一梯队。同时,注重师资培养,以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体系。中山三院临床技能中心对住培医师考核实行“教-考分离”此外,医院针对青年人才培育也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机制,在“五个五”“十个五”大团队培育的基础上,新设重大人才培育计划,加大对年轻学者的扶持培育,通过实验平台支持、科研启动经费资助、科研时间保证、支持出国进修等全方位支撑,为青年学者提供优质的成长环境。并设立了“远航计划”和“启航计划”,扶助年轻临床工作人员提高临床研究能力,为他们申请中山大学“计划”“国家重大专项”等临床研究项目奠定扎实基础。高水平的哺育平台和不断完善的培养考核体系,为医学生们苦练真功提供了保障,这里的年轻人朝着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方向不断进步,为以精湛医术报效祖国打下了坚实基础。开拓创新,培养学生勇担当,成为引领时代的弄潮儿为主动应对国际医学竞争,瞄准医学科技发展前沿,中山三院积极对接智能医学、转化医学等新领域,前瞻性布局了脑病学科群、变态反应(过敏)学科群等,与清华珠三角研究院联合成立“医学人工智能联合研究中心”,成立新型光声(超声)影像实验室,人工智能团队在疫情期间借助于“方舱之声”小程序广泛开展“音乐治疗”等,不断推动医科与工科、理科等多学科的交叉融通。医院面向新兴医学发展方向做出的有益尝试,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机遇。年4月18日,中山三院与清华珠三角研究院联合成立“医学人工智能中心”疫情期间,中山三院“云上三院”平台紧急开发推出“方舱之声”板块,为广大群众提供音乐治疗
医院还注重采前沿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推动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如在临床教学中尝试应用3D打印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系统及情景模拟教学,探索并应用基于互联网和微课支持下的教学模式,不断完善线上教学系统,开展慕课和线上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其中《远离传染病——常见传染病的传播与预防》获评为广东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传染病学》获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前沿的发展机遇,不断创新的教学培养模式,让学生们学会主动适应医学新发展,不断开拓视野,敢于创新、勇于担当,做引领时代的弄潮儿。新时代的医学生应当立大志、练真功、勇担当,新时代的医学教育也应当为培养具备上述素质的新一代接班人不断开拓创新。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中山三院将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十九届五中会会精神和学校秋季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坚持“三个面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建设“名医摇篮”贡献力量。访谈名医简介
(按姓氏笔画排序)
古洁若,中山大学名医,教授,主任医师,博导,中山三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广东省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专家,广东省医学领*人才,现任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专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主要从事内科尤其是风湿免疫专业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戎利民,中山大学名医,教授,主任医师,博导,中山三院院长、骨科和脊柱外科主任,现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广东省医学会脊柱外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委员,从事脊柱外科临床工作三十余年,长期致力于脊柱疾病的微创治疗、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成果丰硕。
李刚,中山大学名医,教授,主任医师,博导,医院管理顾问、感染性疾病科双聘学科带头人,广东省医师协会感染病专业主任委员。从医三十余年,曾荣立“广东省抗击非典二等功”,获评“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广东省劳动模范、“新世纪优秀人才”、“广东省科技进步特等奖”等荣誉。
李源,中山大学资深名医,教授,主任医师,博导,国务院特殊津贴贡献专家,我国著名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专家、鼻内镜外科学创始人之一,中山三院耳鼻喉头颈外科学科带头人,擅长鼻腔鼻窦疾病、鼻颅底疾病以及鼻眼相关疾病的经鼻内镜手术及治疗。
余步云,教授,主任医师,硕导,中山三院风湿免疫科创始人,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专家,我国著名风湿病学及心血管病学专家、国内最早一批风湿免疫科创始人、广东省风湿病学会主要奠基人,中山大学首届“感动杏林”十大人物之一。
邹小兵,中山大学名医,主任医师,博导,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主任,广东医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兼发育行为儿科学组组长,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儿童认知与脑功能障碍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分会儿童保健学组副主任委员。曾获“宋庆龄儿科医学奖”“白求恩式好医生”“第九届中华慈善奖提名奖”等荣誉,擅长各类常见和罕见儿童发育行为障碍,尤其是自闭症谱系障碍的诊断、治疗和干预,在广大患儿家长中以及业内有极高的声誉。
高志良,中山大学名医,教授,主任医师,博导,中山三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院副院长,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专家,中华预防医学会感染性疾病防控分会主任委员,擅长各型病*性肝炎治疗,临床诊治经验丰富,科研成果丰硕,曾获评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
来源:*委宣传科编辑:叶张翔初审:甄晓洲审核:周晋安审定发布:*洪戎利民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