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副主任”、“医院引进人才”、“博士”……拥有“多重身份”医院骨科医生王卓,因父亲深受腰椎疾病困扰而选择专攻骨科,现已从事脊柱外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17年。
在王卓看来,作为一名合格的骨科医生,必须要“胆大心细”,努力将患者的康复率达到最大化。他深耕技术、潜心钻研,用行动诠释着骨科医生业务精益求精、科研开拓创新的新时代医者的高大形象。
▲王卓手术图
大医精诚,因父踏上钻研骨科之路
因为家族遗传史,王卓的父亲很早就患有高血压疾病,需要一直药物治疗,且腰椎经常疼痛不适。在母亲的鼓励下,年轻的王卓选择报考医学院,成为一名医生。
王卓大学三年级时,父亲因腰椎疾病做了手术。术后出现相邻节段退变问题,造成疾病复发,后进行二次手术,但效果仍不理想。
毕业后,王卓选择从事骨科专业,“因为父亲多次进行腰椎手术效果仍不理想,我觉得骨科这块需要我们更加深入的研究,医院工作选择了专攻骨科,读博期间选择脊柱外科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研究,科研也多是围绕脊柱开展课题研究。”交谈中,王卓回忆着说道。
年参加工作,年读博,从医17年的王卓曾赴名医院进修脊柱侧弯矫形手术,医院进修斜外侧椎问融合术(0LIF)。多次在国内外学会上进行学术发表,在美、日、中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五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主持省部级课题一项,市级课题一项。年初,医院骨科。
精准施治,守护急性腰扭伤患者安康
▲患者术中透视的平片
“一切为了病人,哪怕披星戴月,我们一直在努力。”凌晨,做完一位急性腰扭伤患者的手术后,王卓在朋友圈分享了这样一段文字。
4月18日,62岁的急性腰扭伤患者刘先生,因在家搬重物时突发腰痛、双下肢麻木疼痛、下肢及腰部活动受限,行走艰难。随后就诊骨科门诊,急诊以“1.腰椎间盘脱出?”为诊断收入科室。
据悉,刘先生因腰扭伤导致髓核脱垂压迫神经,住院后突然出现大小便不能解。王卓当机立断,迅速与科室多名医护人员成立治疗小组,对刘先生施以腰4/5椎间盘突出伴椎管重度狭窄后路切开脱出髓核取出+神经根探查减压+腰4/5椎间盘髓核摘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术等手术。历时两个多小时的紧张救治,手术圆满完成。
随后,经过三个多星期的药物康复治疗,刘先生顺利出院。“面对这类急性手术,术前需要考虑心脏、呼吸功能、麻醉风险、手术出血量以及术中出现硬膜破裂、大面积神经损伤等问题的应对措施……”关于此类手术的注意事项,王卓向带领的研究生们讲解道。
作为一名合格的骨科医生,必须要“胆大心细”。王卓对研究生们传授着多年的从医经验,他认为手术犹如战斗,体现了医生技术能力,脊柱骨科的医生游走在神经外科边缘,跟神经系统打交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所谓胆大,即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不要畏惧,做到解剖在心中。同时,胆大并不意味着只做一名开刀匠。医生手术时,每一个操作头脑中都要有概念,做到哪一步?出现问题需要怎么应对?……除了会做手术,医生要学会做手术、日常诊疗的过程中思考如何将患者的康复率达到最大化。
医院骨科,作为重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科室现已培养研究生11人,承担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任务,接收重庆医科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南医科大学本科学生实习教学。
▲通络膏药物治疗现场
药物治疗,缓解侏儒症患者颈椎病
5月13日,69岁的侏儒症患者黄婆婆自诉1年前开始出现颈部疼痛,右下肢放射痛,足底麻木,左前臂散在麻木感。
经中医望闻问切诊断,患者舌暗红、苔薄黄、脉弦涩。颈椎MRI检查显示,患者齿突高位伴骨性枕骨大孔狭窄,Chiaris畸形I型合并脊髓空洞症,颈椎间盘变性伴颈3/44/5椎间盘膨出。经诊断,患者患有颈椎间盘突出。
住院期间,王卓对黄婆婆进行通络膏、耳穴埋籽以及穴位贴敷等药物治疗。7天后,黄婆婆上肢麻木症状缓解,顺利出院。
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对王卓来说更具挑战。他说道:“老太太的颈椎病不算严重,药物治疗即可。对侏儒症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所面临的风险更大、困难更大,他们的骨头很小,跟正常手术有很大差别,对医生来说是个很大的考验。”
此外,关于颈型颈椎病的预防、控制,王卓认为,首先是需要从生活习惯方面做出改变,减少低头玩手机、电脑的时间;其次,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受累;将枕头高度控制在8-13厘米(相当于成年人一拳的高度),都有利于预防、控制颈型颈椎病。
深耕技术,科室“临床教学科研”齐发展
▲骨科大合照
医院骨科-年连续5医院评为“先进科室”,多次被评为“新技术开发先进科室”,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农村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重庆市中医药学会骨伤专委会主任委员单位。
科室现设脊柱、创伤与关节、手足外科、中医骨伤康复四个病区。医生技术精湛,技术力量雄厚。以“患者至上、开拓进取”为科室发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