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靶向突触囊泡糖蛋白SV2A的PET成像可 [复制链接]

1#
北京青春痘专业医院 http://pf.39.net/bdfyy/dbfzl/210418/8860368.html
目前,磁共振成像(MRI)被认为是获得脊髓损伤急性期脊髓损伤及邻近组织结构信息的金标准诊断工具。虽然常规1.5TMRI可以清楚地看到脊髓水肿、出血或瘘管形成,但它被证明与神经生理学方面的病理结果一致性不高,因此开发客观的成像模式来评估脊髓损伤的进展和恢复,对临床上评估病情发展、治疗效果意义重大。目前临床上多使用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作为PET的显影剂。利用损伤中心与正常组织相比代谢活力变弱因而摄取更少的18F-FDG,从而实现显影。由于其非特异性高、受到神经胶质增生的影响以及缺乏评估神经功能受损的能力,它的临床意义仍然存在限制。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的StevenStaelens教授团队在前期研究中,在抗癫痫药物左乙拉西坦的基础上,开发出新的靶向突触囊泡糖蛋白SV2A的放射配体11C-UCB-J用于PET成像,并使用图像衍生输入函数(IDIF)对图像进行量化得到不同脑区的相对突触密度分布并系统研究了显影剂的代谢情况,证实了其良好的安全性。由于其较好的特异性和亲和力,在亨廷顿舞蹈症和阿尔兹海默症小鼠模型中,均展现出了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近日,该团队的研究人员研究了11C-UCB-J作为脊髓损伤后的显影剂的可行性。研究人员首先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证实了脊髓损伤会导致损伤部位SV2A蛋白水平显著下降。放射自显影技术证实了11C-UCB-J确实可以特异性地结合SV2A,且放射性强度与SV2A的蛋白水平成正相关,表明11C-UCB-J可以作为PET成像的显影剂。随后,研究人员利用C5颈段大鼠脊髓挫伤模型,通过尾静脉注射11C-UCB-J进行动态扫描成像,结果显示,在脊髓损伤急性期损伤中心相较于假手术组有大量的SV2A密度下调,而在陈旧性期这种下调扩散到了C7区域。而传统显影剂18F-FDG仅能揭示损伤中心的代谢水平下降,对于损伤区周边正常组织的检测不如11C-UCB-J灵敏。为了验证PET成像的准确性,研究人员还通过对成像动物进行解剖学分析,证实了其突触密度下调与放射性水平的下调成正相关。该成果近日发表在JournalofNuclearMedicine期刊,研究证实11C-UCB-J作为显影剂的PET成像不仅可以反映部分形态学病变还可以较为真实地反映突触密度的病变水平,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前景。

TIPS:

PET成像: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技术)作为一种反映分子代谢的显像技术,当疾病早期处于分子水平变化阶段,病变区的形态结构尚未呈现异常(指早期癌症等病变,创伤性脊髓损伤发病之初即有明显形态改表),MRI、CT检查还不能明确诊断时,PET检查即可发现病灶所在,并可获得三维影像,还能进行定量分析,达到早期诊断,这是目前其它影像检查所无法比拟的。

PET检查需要的核素用量量很少,而且半衰期很短(短的在12分钟左右,长的在分钟左右),经过物理衰减和生物代谢两方面作用,在受检者体内存留时间很短,一次PET全身检查的放射线照射剂量远远小于一个部位的常规CT检查,因而比较CT而言更加安全可靠。

戳下面的阅读原文,查看文章全文!

编辑:李佳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