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
站立计划助康复、希望之家谋勇气、帮扶就业提信心……在遵义这片红色土地上,遵义市肢体残疾人协会(以下简称“遵义市肢协”)用实际行动托起了残疾群众的灿烂人生。
“一群人,一件事,一条心,一起拼,一定赢”——这是悬挂在遵义市肢协办公室墙上的座右铭,也是遵义市肢协团结带领全市肢体残疾人自立自强,奋力奔跑在小康路上的真实写照。
成立协会:肢残人有了“娘家人”
年4月,新一届遵义市肢协领导班子产生。但当大家想聚在一起商量今后的工作时,却发现连间办公室都没有,更别说协会发展的明确方向。面对如此现实,遵义市肢协主席刘宁没有放弃。他说,一定要让肢残朋友们有“娘家人”!
刘宁因儿时车祸留下残疾,在40余年的人生道路上饱经辛酸,也恰恰是这些经历,让他更加懂得残疾群众的不易。在刘宁和协会其他成员的积极争取下,遵义市残联为市肢协解决了2间办公室。有了办公场地,刘宁等人及时细化职责任务及分工,制定完善规章制度,探讨工作方向,谋划协会发展规划,协调解决残疾人诉求。
工作中的刘宁。
年6月,遵义市肢体残疾人协会在民*部门完成登记注册,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此后,刘宁和协会成员决心要用实际行动,让更多肢体残疾人站起来、强起来。
刘宁说到做到,在遵义,只要肢体残疾人需要帮助,定会有市肢协的身影。3年多来,该协会积极实施肢体残疾人康复救助、生活保障、就业创业等服务,搭建起肢体残疾人互帮互助的平台,帮助越来越多的遵义市肢体残疾人自立自强,也让他们感受到了“娘家人”的温暖。
年,遵义市肢协因积极支持残疾人工作,真诚服务残疾人,助力残疾人脱贫攻坚,荣获“贵州省扶残助残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站立计划:站起来不再是梦想
“对肢体残疾人来说,残缺只是‘状态’,因为他们身上势必‘站起来’的坚韧无不体现着积极健全的精神。”刘宁介绍,目前遵义共有肢体残疾群众17万,但凡有机会帮助他们站起来,协会定全力以赴。
“站立计划”部分救助对象合影。
年10月,遵义市肢协争取到中国肢残人协会、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站立计划——中华骨病康复万里行救助项目”落地遵义。该项目旨在通过医疗救助手段,让符合手术条件的贫困患者改善肢体功能,重塑美好人生。小杨就是受益者之一。
今年15岁的小杨因骨病导致下肢残疾,但他积极上进,努力考上了遵义最好的高中。没想到,进入高中后的小杨却因走姿奇怪产生了自卑心理,越来越沉默。一次偶然,小杨得知了“站立计划”,他主动联系了遵义市肢协。在刘宁等人的积极协调下,小杨成了“站立计划”救助对象中的一员。如今,经过康复治疗的小杨早已成功站立,并在年考上了心仪的大学,曾经的阳光少年重回归来。
除小杨外,遵义市肢协还广泛在全市开展筛查,组织符合条件的救助对象前往北京接受手术。“年11月以来,共带领57名肢体残疾人接受免费肢体矫治手术,大家手术都比较成功。”刘宁说,因帮助恢复和改善了肢体功能,市肢协还被残疾群众亲切地称为“残友之家”。
希望之家:重燃生活希望之光
“如果说站立是肢体残疾人共同的梦想,那‘希望之家’就是脊髓损伤残疾人生活的勇气来源。”刘宁介绍,脊髓损伤残疾人多由交通事故、职业伤害、病变和意外等因素造成,因颈椎、胸椎、腰椎部位脊髓神经受损,他们不仅要面临终身瘫痪,还被多种身体功能障碍困扰,极易自卑和自我放弃。
在训练营培训的脊髓损伤者。
为帮助脊髓损伤残疾人突破心理障碍,遵义市建立了“希望之家”生活重建训练营。年10月,全市33名脊髓损伤者参加了首期培训。在为期17天的培训时间里,训练营通过集体授课方式,围绕生理知识、生活训练、伤残辅导、体能训练、社会适应五个模块开展教学,帮助残疾群众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重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曾经的我消极悲观,但在训练营,我遇到了有相同经历的伤友,看到大家都坚强努力的活着,我有了面对生活的勇气。”训练营学员席丹妮感慨地说,刚进训练营时,每天早上的体能训练自己都是最后一名,但经过训练越来越好,希望以后能多举办类似活动,让大家学会自理自立自强。
“让希望传递,让生命重建,‘希望之家’是大家回归社会的康复桥梁。”刘宁坦言,在训练营,脊髓损伤者在重燃自己生活希望的同时,还能用自己的故事和力量帮助更多的同类找到人生的价值,实现轮椅上的精彩生活。
其实,早在年,遵义市残联副理事长吴青箐就在走访、调研和考察脊髓损伤者的生活重建、职业重建之路,市肢协也在如何落地上积极配合。经多次考察,遵义市肢协于医院一起,就首批33名脊髓损伤者的生活重建做了明确安排。“我们都希望通过这个项目,让更多的脊髓损伤者受益。”吴青箐说。
帮扶就业:一起创造硕果累累
尽管遵义市肢协不断帮助肢体残疾人康复,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但如何提高其社会参与能力,缩小与健全人的生活差距,一直是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