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脊髓损伤导致肌肉中成纤维成脂前体细胞重 [复制链接]

1#

神经源性异位骨化(NHO)发生于脊髓损伤或脑损伤后的关节周围肌肉,不仅对损伤后个体的行为功能产生诸多影响,也阻碍了损伤后机体的修复能力。

NHO的发生机制至今仍不清楚。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Jean-PierreLevesque团队在前期工作中建立了小鼠的NHO模型,并提出是由于神经损伤和炎症的共同作用触发了NHO。在中枢神经系统严重损伤后,受伤的骨骼肌如何生成异位骨而不是再生功能性肌纤维尚未可知,在近期研究中,该团队探究了NHO的细胞来源。

骨骼肌的来源有两类细胞,一类是肌源性的卫星细胞(SCs),一类是间充质细胞来源的成纤维/成脂前体细胞(FAPs)。为了辨别这两类细胞对于NHO发生所起到的作用,研究人员使用Cre重组酶/LoxP系统,用两种特异性的启动子Pax7和Prrx1分别标记骨骼肌中的SCs及FAPs,在特异性表达荧光蛋白ZsGreen细胞的小鼠品系中进行谱系追踪。

结果显示,脊髓损伤导致肌肉损伤后,FAPs而非SCs中的PDGFRα表达上调,且SCs无法在损伤的肌肉中再生肌纤维,细胞凋亡减少,而肌肉中FAPs继续增殖,使其发生纤维化,并导致NHO。损伤后血液中未检测到Prrx1启动子下表达ZsGreen的细胞,提示NHO的起源细胞是局部来源于损伤肌肉,而非参与血液循环的间充质细胞。

为了进一步验证该结果,该团队从人NHO活检组织中分离出来PDGFRα+的间充质细胞并移植到小鼠体内,发现这类细胞最终可以分化形成异位骨。

图从NHO周围的肌肉中分离出的人类PDGFRα+细胞支持体内骨形成该成果近期发表于Boneresearch期刊。脊髓损伤后,FAPs被重编程,可分化增殖为异位骨,这一结果为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异位骨化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戳下面的阅读原文,查看文章全文!

编辑:李佳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