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椎
《针灸穴名解》:
在第七颈椎下。颈七椎为颈背椎骨之最大者。古人排序,以此椎为诸椎之长。岐伯曰:“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本穴在此椎骨之下,因名“大椎”。本穴位于背部极上,背为阳,本穴为阳中之阳。为督经诸穴之在横膈以上者,调益阳气之总纲。又为督脉与手太阳、手阳明、手少阳四经之会,故凡阴阳交争一方偏胜不得其平者,多取本穴以调之。
图片截取自
3Dbody
图片截取自
3Dbody
图片截取自
3Dbody
图来源于经络穴位查询小助手小程序
图来源于大家中医app
图来源于大家中医app
所属经络
督脉,交会穴(手足三阳、督脉)
《针灸大成》主治
主肺胀胁满,呕吐上气,五劳七伤,乏力,温疟痎疟,气注背膊拘急,颈项强不得回顾,风劳食气、骨热,前板齿燥。仲景曰:太阳与少阳并病,颈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
标准定位
《针灸大成》
一椎上,陷者宛宛中。手足三阳、督脉之会。
《中国针灸学》
第七颈椎棘突下,约与肩相平。十四椎下,伏而取之。
《快速取穴彩色图解》
俯卧位或坐位。低头,可见颈背部交界处椎骨有一高突,并能随颈部左右摆动而转动着即是第7颈椎,其棘突下凹陷处即为此穴。图来源于大家中医app
《腧穴学》杨甲三等主编
大椎百劳(《大全》);上杼(《循经考穴编》)。在大椎第一间。(《伤寒论》)俯伏或正坐低头,于第七颈椎棘突卞凹陷中取穴。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颈横动脉分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八颈神经后支内侧支。热病,疟疾,咳嗽,喘逆,骨蒸潮热,项强,肩背痛,腰脊强,角弓反张,小儿惊风,癫狂痫证,五劳虚损,七伤乏力,中暑,霍乱,呕吐,*疸,风疹。《伤寒论》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剌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杨敬斋针灸全书》伤寒发热,大椎、合谷、中冲。《大成》脾寒发疟,大椎、间使、乳根。《天元太乙歌》大椎若连长强取,小肠气痛立可愈。斜刺0.5?1寸;可灸。《甲乙》三阳督脉之会。《肘后备急方》本穴位,在项上大节高起者。
《腧穴解剖学》邵金水主编
大椎
督脉。
在项背部,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微向上斜刺0.5~1寸。
颈项强痛,肩背疼痛,热病,疟疾,骨蒸盜汗,感冒,咳嗽,气喘,中暑,小儿惊风,角弓反张,癫狂,瘾疹,*疸。
1.皮肤:由第8颈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分布。
2.皮下组织:有上述皮神经的分支。
3.棘上韧带::细长而坚韧,起自第7颈椎棘突,向下沿胸、腰、骶椎各棘突尖部下行,止于骶正中嵴;向上移行于项韧带;其两侧部与背部的腱膜相延续;前方与棘间韧带愈合。
4.棘间韧带:较薄,呈矢状位,连接相邻棘突之间,从棘突根部至其尖部。其前方则与*韧带愈合,后方移行于棘上韧带或项韧带。
5.*韧带:又称弓间韧带,位于相邻两椎弓板之间,主要由弹性纤维组成。该韧带起自上位.椎弓板下缘的前面,向下止于下位椎弓板的上缘及后面。*韧带参与围成椎管的后壁和神经根管的后外侧壁,颈部*韧带薄而宽,胸部窄而稍厚,腰部最厚。
若继续深刺,针尖可通过*韧带、硬膜外隙、硬脊膜和脊髓蛛网膜进入蛛网膜下隙,进而可刺中脊髓。脊髓损伤轻者,或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损伤较重者,可有剧烈头痛、呕吐、昏迷,甚至出现肢体功能障碍和生命危险,应及时治疗。该穴切勿朝鼻背方向针刺过深,否则针尖可通过寰椎后结节上方的寰枕后膜等结构,进而刺中延髓,造成延髓损伤。
图来源于《腧穴解剖学》邵金水主编
督脉循行视频
视频录自于
3Dbody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针灸穴名解——高式国著》、《针灸大成》、《中国针灸学》、《腧穴学》杨甲三等主编、《快速取穴彩色图解》。图片来源于经络穴位查询小助手小程序、大家中医app,视频录自于
3Dbody。图片与视频下皆已注明。明德初心仅作为专业学术分享使用,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