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聚糖肽说明书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328644.html年9月5日至8日,由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主办的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即将在辽宁省大连市举行。本次大会设有多个分论坛,其中,在7日下午举办的“生物标志物转化”论坛邀请到了5位国内标志物转化研究方面的知名专家,他们将围绕肿瘤、神经系统疾病、儿童罕见疾病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疾病的生物标志物检测、应用及科研成果转化等内容进行精彩的报告。本次论坛内容精彩纷呈,诚邀大家光临现场沟通交流!
潘世扬,教授、研究员、主任医师和博士生导师。医院(南京医院)检验学部主任,医学检验系主任。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医学会检验分会前任主任委员。
主要从事临床重大疾病诊断与治疗的分子标志物研究,新发现并命名了具有肿瘤诊断与治疗双功能分子标志物SP70,首次建立了系列检测诊断技术。基于新肿瘤标志物SP70液体活检技术,已在国内外开展转化与应用;同时,牵头一项注册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主持10多项省级以上课题,主编国家十二五重点专著《临床分子诊断学》,获得美国、澳大利亚及中国发明专利共计10项,发表SCI收录研究论文50余篇。
讲题:新肿瘤标记物SP70的研究及临床应用
肿瘤标志物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特异性存在,并且其量的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及转归等密切相关。核心肿瘤标志物可能是疾病发生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对于临床肿瘤等重大疾病核心标志物的研究始终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研究的核心。由于肿瘤等绝大多数复杂性疾病存在多病因多阶段的过程,机制复杂;虽然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许多具有重大临床诊断价值的标志物分子,但是已发现的肿瘤标志物多半与肿瘤的关联度不高,对于临床肿瘤精准医疗的帮助仍然不明显。
肿瘤标志物发现与转化应用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通常需要经历数十年!在此过程中,需要包括各种现代实验技术手段和大量的临床资源,因此非一个单位所能够独立完成。新肿瘤标志物70蛋白(SP70)的发现及转化应用是国内外合作的重要成果之一,可为未来包括非小细胞肺癌等肿瘤的临床诊治提供重要的帮助,并推动包括肿瘤液体活检在内等新技术的进展。
席建忠,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化工与材料学院,年在清华大学生物系获得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硕士,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年,加入北京大学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目前担任中国医师协会临床精准医疗专业委员、中国化学会化学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材料学会(MaterialResearchSociety)和国际生物物理学会(BiophysicsSociety)会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生物芯片分会常务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医学测量分会委员等职务。
席建忠教授在化学、生物、微电子加工等多个领域,有良好的海内外教育与工作经历,是前沿交叉研究领域难得的领*人才。主持或承担过国家级课题15项。主要从事功能组学技术的研发,在新药靶点、活性分子筛选、药效评估动物模型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在Nature,NatureBiotechnology,NatureCellBiology,NatureCommunication,PNAS,Angew.Chem.Int.Ed.,等专业杂志,发表50余篇高水平学术论文,申报6项国家发明专利,其中2项授权。在成果应用转化方面,取得良好的进展,已经为赛诺菲、雅诗兰黛等国际知名企业和清华、北大、中科院、医院等上百家科研单位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讲题:肿瘤精准诊断技术研究及临床治疗应用
近五年来,基因编辑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从年CRISPR/Cas技术首次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实现靶向基因敲除以来,该技术在生命科学、临床医学、农业育种等各方面均取得了重大进展。CRISPR/Cas体系是细菌、古细菌等在抵御病*过程中,进化获得的一系列适应性免疫机制。尽管在短短的五年时间内,CRISPR/Cas9技术取得了极大进步,但是,本身还存在脱靶效应、靶向递送等诸多不足之处。在本报告中,汇报人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该领域近年来的进展进行介绍:(一)CRISPR等功能组学技术的研究进展;(二)功能组学技术在精准医学检测等方面的应用;(三)自组装细胞芯片技术。
王培昌,博士、博士后。现为医院检验科主任、主任检验师、教授、临床检验诊断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常委、北京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任《检验医学》副主编,《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临床检验杂志》、《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等杂志编委或常务编委。先后入选了北京市医管局“登峰”计划、北京市卫生系统十百千人才培养计划、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等,同时担任了首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及学术委员会委员。
王培昌教授主要从事复制性衰老及老年病生物标志物筛选及分子机制研究,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技术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首都特色重点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15项基金资助课题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余篇,SCI收录论文25篇,其在复制性衰老、AD分子机制领域的研究成果引起国际国内同行的广泛